• 《概论》课社会实践的成效之绉议
  • 日期 : 2012-05-31    

    大学生社会实践课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教育形式,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新形势下思政教育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思政教师,不断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科学地把握社会实践的特征与规律,全面提升了实践活动的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社会实践的育人成效

    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某个学科某个专业的系统理论知识和业务技

    能,初步具有从事生产、经营、开发等领域的实际本领,而且要具有主动适应整个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经济振兴乃至激烈国际竞争环境的知识体系和技能。我们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接触社会的机会。

    其育人成效表现在:一是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接触社会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有价值的新知识的同时,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实践没有固定的模式,大学生在广泛接触、了解社会、不断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动手、动脑、动嘴,提高和锻炼了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现不足,有目的地及时改进提高,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也培养了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三是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充分地了解了国情、省情、市情、乡情,对国家的现状有了更加客观、清楚的了解。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使命感。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社会实践的教学成效

    课堂教学是实现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则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解决“知不知”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信不信”和“行不行”的问题。单纯的课堂教学规范的灌注,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理论修养和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水平,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而社会实践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一是实践活动以生动、鲜活的实践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紧紧地配合教学内容找准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针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精心演讲,其生动鲜活的内容,丰富详实的资料,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打破了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可在各课堂上宣讲,达到共享的效果,丰富了理论课的内容。二是社会实践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难题。有助于大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知与行统一起来,把对科学理论的认识逐步转化为自己观察、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促进个人道德的社会化,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同时加快了大学生知识社会化的进程。实践也充分证明,这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实现知识社会化的绝好形式。三是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成果汇报交流会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填补了教师课堂教学缺乏实践层面的空白,而且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社会实践的社会成效

     

    大学生掌握知识并不等于他就有了能力,知识是前提是基础,能力是使之得以发挥和有效运用的手段。经历了十余年学校教育的大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如何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唯一的途径就是与实践相结合,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检验知识的科学性,去发挥知识对社会的巨大作用。大学生以小组形式奔赴工厂、农村、社区、服务业的各个基层单位,有利于把理论知识真正转化和拓展到社会各领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服务相统一,实现了知识转化,提早实现社会效益。二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了专业特长,积极传授经济、科技、服务等各方面的知识,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走出了一条既能促进社会发展,又有利于把自己培养成合格人才的成功之路。三是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优势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推进,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和价值,远远超过了活动的本身,这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的教学模式与成果,必将为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和推动时代与社会的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魅力。

     

                                                                                                                                                              杨锦华     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