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

    教高厅〔2007〕7号 
  • 日期 : 2014-04-1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有关部门(单位)教育(人事)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26号)和《教育部 人事部 劳动保障部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724号)要求,进一步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提高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现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领导。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落实国办发〔200726号文件关于“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地主管部门要做出明确安排和部署,高校要切实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工作,列入就业“一把手”工程,做好相关工作。要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效果列入就业工作评估范围。

    二、明确列入教学计划。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各高校要依据自身情况制订具体教学计划,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建议本课程安排学时不少于38学时。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加强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就业指导课的专任教师应享受学校教学人员的相应待遇。

    四、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应力求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要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

    五、落实经费保障。各高校要保证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经费投入,保证课程开发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经费。

    各高校根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制订本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附件: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

                                                               教育部办公厅

                                                             〇〇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附件: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26号)“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现制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旨在进一步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管理与评估,各高等学校要按照《教学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科学、系统和具有特色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本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现阶段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以下目标。

    态度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

    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二、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大学生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的特性,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增强大学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

    (一)职业发展与规划导论

    教学目标:通过介绍职业对个体生活的重要意义以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介绍与分析,激发大学生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明确大学生活与未来职业生涯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职业对个体生活的重要意义、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2.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类别,以及相关职业和行业的就业形势;

    3.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

    4.生涯规划与未来生活的关系;

    5.职业角色与其他生活角色的关系;

    6.大学生活(专业学习、社会活动、课外兼职等)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活动与小组讨论。

    (二)影响职业规划的因素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影响职业发展与规划的内外部重要因素,为科学、有效地进行职业规划做好铺垫与准备。

    教学内容:

    1.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自身因素;

    2.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因素;

    3.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环境因素。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活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第二部分:职业发展规划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学习决策方法,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规划,确定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及其对应的生活模式。

    (一)认识自我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来了解自我,并了解自我特性与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关系,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

    教学内容:

    1.能力与技能的概念;能力、技能与职业的关系;个人能力与技能的评定方法;

    2.兴趣的概念;兴趣与职业的关系;兴趣的评定方法;

    3.人格的概念;人格与职业的关系;人格的评定方法;

    4.需要和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与职业的关系;价值观的评定方法;

    5.整合以上特性,形成初步的职业期望。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使用测评工具、案例分析。

    (二)了解职业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相关职业和行业,掌握搜集和管理职业信息的方法。

    教学内容:

    1.我国对产业、行业的划分及概述;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状况;国内外职业分类方法;

    2.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

    3.根据设定的职业发展目标确定职业探索的方向;

    4.职业信息的内容: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能力和技能要求、从业人员共有的人格特征、未来发展前景、薪资待遇、对生活的影响等;

    5.搜集职业信息的方法:可利用学校、社区、家庭、朋友等资源。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分组调查、课堂讨论等。

    (三)了解环境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所处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和限制,能够在生涯决策和职业选择中充分利用资源。

    教学内容:

    1.探索学校、院系、家庭以及朋友等构成的小环境中的可利用资源;

    2.了解国家、社会、地方区域等大环境中的相关政策法规、经济形势,探索其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完成作业。

    (四)职业发展决策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职业发展决策类型和决策的影响因素,思考并改进自己的决策模式。引导学生将决策技能应用于学业规划、职业目标选择及职业发展过程。

    教学内容:

    1. 决策类型;职业生涯与发展决策的影响因素(教育程度、工作及家庭对决策的影响,个人因素及环境因素);

    2.决策相关理论;决策模型在职业生涯与发展决策过程中的应用;

    3.做出决策并制定个人行动计划;

    4.识别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提高问题解决技能;

    5.识别决策过程中的消极思维,构建积极的自我对话。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个人经验分析、课后练习。

    第三部分:提高就业能力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具体的职业要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需要的技能,以胜任未来的工作。

    教学目标:具体分析已确定职业和该职业需要的专业技能、通用技能,以及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并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来有效地提高这些技能。

    教学内容:

    1.目标职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这些技能与所学专业课程的关系;评价个人目前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水平;

    2.目标职业对通用技能(表达沟通、人际交往、分析判断、问题解决、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组织管理、客户服务等)的要求;识别并评价自己的通用技能;掌握通用技能的提高方法;

    3.目标职业对个人素质(自信、自立、责任心、诚信、时间管理、主动、勤奋等)的要求;了解个人的素质特征;制定提高个人素质的实施计划;

    4.根据目标职业要求,制定大学期间的学业规划。

    教学方法:职场人物访谈、小组讨论、团队训练。

    第四部分:求职过程指导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提高求职技能,增进心理调适能力,维护个人合法权益,进而有效地管理求职过程。

    (一)搜集就业信息

    教学目标:使毕业生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就业信息,建立就业信息的搜集渠道,帮助毕业生提高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效率与质量。

    教学内容:

    1.了解就业信息;

    2.搜集就业信息;

    3.分析与利用就业信息。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经验交流。

    (二)简历撰写与面试技巧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求职过程中简历和求职信的撰写技巧,掌握面试的基本形式和面试应对要点,提高面试技能。

    教学内容:

    1.简历制作的注意事项;

    2.求职礼仪;

    3.面试基本类型与应对技巧;

    4.面试后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训练、模拟面试、面试录像。

    (三)心理调适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心理调适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更好地应对求职挫折,抒解负面情绪。

    教学内容:

    1.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2.心理调适的作用与方法;

    3.建立个性化的心理调适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经验分享、团体训练。

    (四)就业权益保护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就业过程中的基本权益与常见的侵权行为,掌握权益保护的方法与途径,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教学内容:

    1.求职过程中常见的侵权、违法行为;

    2.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签订;

    3.违约责任与劳动争议;

    4.社会保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第五部分:职业适应与发展

    通过本部分学习,使学生了解学习与工作的不同、学校与职场的区别,引导学生顺利适应生涯角色的转换,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学校和职场、学生和职业人的差别,建立对工作环境客观合理的期待,在心理上做好进入职业角色的准备,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教学内容:

    1.学校和职场的差别;学生和职业人的差别;

    2.初入职场可能会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经验分享。

    (二)工作中应注意的因素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影响职业成功的因素,积累相关技能,发展良好品质,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教学内容:

    1.影响职业成功的因素——所需知识、技能及态度的变化;

    2.有效的工作态度及行为;

    3.工作中的人际沟通;

    4.职业道德培养。

    教学方法:职场人物访谈、实习见习。

    第六部分:创业教育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提高创业素质与能力。

    教学内容:

    1.创业的内涵与意义;

    2.创业精神与创业素质;

    3.成功创业的基本因素;

    4.创业准备及一般创业过程;

    5.创业过程中应注意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6.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模拟教学、创业计划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