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在一定意义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就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和道路的认同。因而,如何在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为重要的途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深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节之中。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各类课程所蕴藏的思想政治理论资源,要慎重选择各类媒体中的积极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门课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设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渗透到教学中,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为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课程依托。重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等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将当前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历史性的对比,力求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质量,着力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地了解和学习新的知识,深入社会、深入实际、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关注学生经常关注的传媒资源,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大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从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再次,教师要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深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全过程中,升华理论知识,使大学生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和自我修养,增强理论认知性、情感认同性和行为自觉性。最终做到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脑,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做出由内而外、自觉自愿的道德行为,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深入到自我教育全过程,才能使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最后,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教师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导者,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素质,并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条件。高校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建设一支坚持正确方向、社会责任感强、理论功底扎实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其教书育人的示范作用。
二、积极培育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在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一,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网络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并偏激看待社会问题的因素之一。高校要建立丰富便捷的信息检索、服务系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专题网站,使大学生能够随时查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历史著作、文化著作,提高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同时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的网络论坛、网络教学活动,通过交流与对话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第二,强化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是目前解除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校咨询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主动走到学生中间,主动发现学生问题。高校咨询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素质,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询服务,对个别心理障碍突出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与辅导,尤其是价值观方面的辅导。第三,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向全体学生开设文、史、哲、体、美等选修课程。积极开设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讲座,让学生了解自身发展变化规律与特点,自觉调节控制情绪。指导学生多阅读有关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增强明辨是非、从多方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以便能够理性看待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注重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
重要途径,可以使大学生不断强化和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和理解,使大学生能够深刻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并将其客观要求贯彻到实际行动中。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第二课堂在社会上的延伸,它能更有效地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是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领域。因而,高校要达到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目的,必须建立相对稳定和长效的社会实践基地。一方面,高校可以开展“三下乡”和志愿服务等活动,组织学生到企业、农村、乡镇参观调查;参加社会调研、专业实习和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增长才干,培养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神。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同学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去革命老区、经济特区或边远山区进行调研和义务劳动等,亲身体验工作生活,感受祖国文化遗产的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责任感。学校在选取社会实践基地时要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在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并且要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巩固加强与实践基地和实践单位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使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效地开展,促进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道德品质和增强社会责任感。总之,认同的背后隐藏着个体的生活经验,只有通过个体的,因而也是“主观的”共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深入人心。
四、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干部的示范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中得到认同必须借助大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它是在大学生讨论、反思和评价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大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由此可知,学生党员是团委、学生会、班委会、团支部和社团等学生组织中的骨干力量,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党员和干部如果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会形成积极的示范作用,并在宿舍、食堂等处积极传播,对身边的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加强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手段。
高校要多开展党课,党团组织活动、民主讨论会和各种形式的学习,对学生党员及有意愿入党的同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他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学校要加强学生党团支部的建设。学生党团支部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单位,是在大学生中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保障。所以,要制定学生党团支部工作条例,明确其职能和作用,选拔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工作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党团支部的学生干部,定期开展党团活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党员都有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同学的榜样和旗帜,有着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是联系学校各部门的纽带,传达各项任务的桥梁,高校政治辅导员在其中应发挥关键的链接作用。同时,大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发扬先锋模范作用,并积极引导和带领普通同学向党组织靠拢,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传播党的先进思想和理想信念,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作用。
五、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环境,是极为重要的认同途径之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尊重学校传统,因为认同与传统在内涵上存在相似之处,但认同也并非被动接受固定的信念或习俗,它一定与学校的文化环境紧密契合。所以,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大学生的兴趣爱好,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例如,开展学术、艺术、文化、体育、娱乐等校园文化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建立学报、宣传栏、条幅,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作品;大力开展大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广泛普及礼仪知识。高校可以邀请社会优秀人士和专家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的理论专题讲座、宣讲,开展相关理论知识竞赛、辩论赛、读书交流活动,积极组织和大力发展理论学习社团,利用党校学习机会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理论研究。只有通过这些校园文化活动,才能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自我,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进而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行合一。
在硬件建设方面,高校要加强学校的教学场所、图书馆、生活学习园区、运动场地等建设,将其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规划,提供舒适的学习和生活场所,营造优美、安静、整洁的校园环境,使其不断满足学生学习成才的需要。在软件建设方面,要将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理想信念等教育相融合,激发师生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此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与吸引力,营造良好的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优良校风。同时,要重视文化标志建设,如校训、校徽、校歌、礼仪、校园风物、室内环境等,以文明高雅的校园环境感染师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总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内部需要统一领导和有序展开,并且全社会只有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培养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
摘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