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强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探微
  • 日期 : 2014-05-2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的解读

    1. 内涵。“吸引力”一词,常用于人与人和自然现象之中。从物理学的角度讲,是指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引力。

    从哲学角度上讲,吸引与排斥相对,组成一对范畴。吸引指事物之间的相互接近、组合和集聚,排斥指事物之间的分裂、远离和扩散。

    从管理心理学角度讲,是指能引导人们沿着一定方向前进的力量。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诱惑力。有鉴于此,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在这里是一种借用,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创新,把学生的注意力、兴趣爱好乃至情感,吸引到课程上来。

    2. 要素。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的要素,目前尚无确切的阐释。概括地说,以下关键词应列入研究范围之中。一是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态度,集中体现了人们对教和学的规律及其关系的认识,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指导意义。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之分。只有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满足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二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校、教师给学生传授的思想、观点、知识、技能,培养的情感、行为、习惯等的总和。教学内容具有真理性,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才能打动和征服学生或引起学生共鸣。例如,“组织内容时把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顺序相结合”“所选教学内容最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生心理水平为基础,又有发展性和启发性”。三是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包括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教学方法适合学生和教学内容,才能把学生的关注点、注意力引向教学内容并与教师共同探讨。例如,恰当使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陶冶法等。四是教师素质,指教师能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条件。教师只有学识、技能、人格等具有影响力,才能唤起学生学习和效仿的力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缺失的表现

    1. 教育理念。其一,文本化。教学“唯书”,以书本为中心,注重对教材的解读,从本本、原则出发,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学生,无视学生的需求、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兴趣爱好。这种教学既不能改善学生现实的生活状况,也不能因为教育过程的开展,给学生带来精神生活的充盈和满足。有调查发现,54.9%的高校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不强,6.7%的学生认为没有吸引力。其二,教师中心论。教师认为师生关系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教师以“权威者”“真理的化身”“国家、社会的代言人”自居,高高在上,把学生当作学习、接受的客体,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创造性、情感体验,选择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违背了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受到学生的反感和抵制。

    2. 教学内容。一是知识化。教师把具有理论学习、情感培养、能力提高、意志锻炼、信念树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简单化为政治、经济、道德知识的学习,把复杂的、受制于多种因素的思想政治品质的形成等同于纯知识的接受,教师不启发学生去探究观念、知识里面的意义世界和人生世界,而是代替学生思考,压制和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调查发现,23%的高职高专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过于抽象。二是空洞。教学内容只讲“应然”,不讲“实然”,脱离实际和学生。教师把少数先进人物的思想行为作为对学生的统一要求,把提倡变为规定,学生接受内容后与现实对比,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对社会中出现的矛盾,学生关注的敏感、热点问题,教学尽量不涉及,即使偶尔涉及到,也不能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只是讲要求,呼口号,不能解决学生的困惑或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调查发现,20%的高职学生认为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3. 教学方式。首先是单项灌输。教师用“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灌输方式,主要通过讲述、讲解的形式将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听讲、复述、背诵作业等方式接受内容。师生之间是一种“传递——接受”式的垂直关系,而不是平行关系。有调查发现,66.5%的高职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单一,陈旧。其次是强制性。教师不

    是想办法让内容和方式更好地去适应和满足学生,而是强行让学生去适应内容和方式,忽视了学生受教育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判断、筛选、理解和内化的作用,导致教学出现“你说你的,我听我的”现象。有调查发现,91%的高职学生要求改革教学方式。

    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的途径

    1. 教学理念的“两个转变”。一方面,由文本转变为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了满足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需要,高职高专可以把一贯实行的教务处按班级排任课教师的制度,改为“学生选择教师的排课制”,即开学第一周,学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姓名、学历、职称等)、上课时间、教室等公布给学生,为学生提供至少听四位及以上教师上课的机会,学生听课后,选定教师担任任课教师,学校则根据学生选定教师情况,排出课表,第二周,教师按课表上课。另一方面,由教师中心转变为教师主导,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结合起来。高职高专可探索“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商定完成”的模式,即教师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确定重点、难点并转化为主题,学生根据主题,提出问题,师生一起确定解答问题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2. 教学内容的“三个结合”。一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使内容具有针对性。毛泽东曾经指出:“做宣传工作的人,对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例如,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开设了《大学生与十八大》专题,帮助学生认识“中国梦”和国家发展等问题,把自身发展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大学生如何对待恋爱与学业》《就业中的扬长避短》等专题,给学生具体的生活学习指导。二是结合学生思想实际,使内容具有现实性。例如,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开设了《怎样看待我国的发展》和《钓鱼岛问题》专题,满足学生关注热点、难点问题的需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帮助学生学会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同时,教师可在课前和课间与学生及时沟通交流,课余利用QQ、微博、电子邮件、短信、电话等与学生互动,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使教学有的放矢,解学生之困,排学生之忧。三是结合社会现实,使内容具有时代性。例如,《形势与政策》课中,可开设《美丽云南》的专题或开展实践教学。在教学《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章节后,带领学生参观“丽江改革开放成果展”;在教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章节后,组织学生观看体现丽江文化成果的舞蹈——“丽水金沙”。

    3. 教学方式的“两个突出”。突出师生双向交流,平等对话。例如,讲授“马克思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一章时,教师可以这样与学生交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中的邓小平理论,使中国富起来了。我们能不能‘马克思主义个人化’,使自己完善起来呢?”,这样的教学交流,既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又能引导学生思考,培养思想方法。突出情感作用,真情对待学生。教师教学要用全部的智慧和学识,集情感、哲理、高尚的人格为一体,把知识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结合起来,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励之以志、导之以行。

     

    摘自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